奶酪是如何發明和流行起來的?這些真相,足以讓你感到不可思議
2022-07-26
瀏覽量:
奶酪是世界上很多國家很受歡迎的,也是有著最大消費量的食物之一。依據美國農業部的一份報告,2016年,美國人平均每年就吃掉大約30磅(約13.6千克)的奶酪。
大多數食物前史學家以為,是來自亞洲的探險家,在8000多年前將奶酪和奶酪的制造工藝,引入了世界,隨后是清教徒在17世紀前期,將奶酪帶到了北美。
但這些理論只是奶酪前史的冰山一角,所以這兒盤點的故事,為大家提供了一個更全面的了解不同類型的奶酪,是怎么創造和流行起來的途徑。
瑞士僧侶創造的修士頭奶酪,一種臭奶酪
修士頭奶酪(TêtedeMoine),也叫泰德莫丸或者僧侶頭奶酪,是用生牛奶制成的半硬質奶酪。其外文的表面意思是:“像修士剃頭那樣(刮著吃)的奶酪”。
修士頭奶酪最早出現在中世紀的比利時、荷蘭和法國北部。依據傳說,一名12世紀的僧侶正在用咸啤酒清洗奶酪窖的墻面。在清洗的時分,他忽然想著把咸啤酒刷在自己的奶酪上。刷了幾下之后,奶酪變成了橙色,并開端散發出一股怪味。在品味后,發現它有奶油的口感和強烈烘焙食物的味道。
很快,由于宗教原因不能吃肉的僧侶和尼姑,就開端制造奶酪為自己增加了一種養活自己的食物,并且,奶酪仍是一種很好的蛋白質替代品。之后,他們還出售奶酪來贊助修道院。在很多品種的修士頭奶酪中,就屬époisses(以法國東北部的一個村莊命名)和Munster(以同名的阿爾薩斯小鎮和拉丁語monasterium命名,意思是“修道院”)最為知名。
切達奶酪在英國創造,并在17世紀傳播到殖民地
一種很受歡迎的硬奶酪,以英國薩默塞特郡切達村(Cheddar)的姓名命名,其制造質料來自未經巴氏消毒的牛奶。制造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工序,是用重物擠壓新鮮凝乳,擠出其間的水分,這樣做可以讓奶酪保存更久。
至少從15世紀起,切達村就一直是英格蘭乳制品工作的首要參加者。但一些前史學家以為,或許是羅馬人把這種奶酪的配方,從法國的康塔爾區域帶到英國的。并且,關于切達奶酪的記載可以追溯到1170年,其時亨利二世以每磅1便士的價格,購買了一萬多英鎊的切達奶酪。
最終,一些清教徒第一次把奶牛和奶酪(包含切達干酪),帶到了后來的美國。
埃及人用蘆葦,從羊奶中制造干酪
白軟干酪是一種由脫脂凝乳制成的松軟干酪的乳制品,因其在節食者中很受歡迎而出名,也被稱為芝士或起司,現已存在了數千年。古埃及人被以為是創造了最早的白軟干酪的人,由于他們會用蘆葦從羊奶中過濾出乳清。
布里奶酪在公元774年左右創造,當查理曼大帝希望它被定時交付時,才得以普及
8世紀一位聞名的統治者,首先推廣了現在被稱為布里的法度奶油奶酪,而這種奶酪也有好幾個品種。其間最聞名的一種叫BriedeMeaux,是由法國中北部的ReuilenBrie隱修會的僧侶創造的。
其故事是這樣的:公元774年,查理曼大帝——其時的法蘭克人國王,而后在公元800年,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人,來到了修道院,在品味修道士做的奶酪后,十分喜愛,所以要求定時將這種美食,送到他在亞琛的城堡,而亞琛位于今日德國的遙遠西部。
一個出土的埃及墓穴里,發現一塊約3200年前的奶酪
2010年,考古學家在開羅鄰近的一處墓地,發現了古埃及首都孟斐斯市市長塔米斯(Ptahmes)的墳墓。塔米斯是孟斐斯古城的市長,也是約3200年前法老塞提一世的抄寫員。在墳墓里人們發現一個破碎的罐子,里面裝著“凝結的白色物質”。直到2018年,人們才發現這團東西實際上是奶酪的殘留物。
這一發現為古埃及出產奶酪提供了第一個證據。幫助判定這種物質的恩里科·格列科博士,在承受BBC采訪時說:“剖析的這個物質,或許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奶酪固體殘留物。”但是,他供認,盡管“咱們知道它首要是由羊奶制成的,但對我來說,真的很難想象出它到底是什么味道的。”
化學教授、奶酪前史學家保羅·金德斯泰特(PaulKindstedt)則有一個更具體的觀念。他向《紐約時報》解釋說,這種奶酪咬起來會“十分十分酸”。
荷蘭人有個外號叫“奶酪頭”,但這并不是一種贊許
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綠灣包裝工隊的球迷,經常被稱為“奶酪頭”,而且他們也喜愛這個綽號。事實上,許多球迷在觀看足球比賽時,也都戴著相似奶酪的帽子。
但這個外號開端并沒有表揚之意。在美國相鄰的威斯康辛州和伊利諾斯州,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爭議,尤其是在體育方面。二戰結束后不久,伊利諾斯州的人們開端以一種貶義的方式,把威斯康辛人,尤其是包裝工隊和美國工作棒球大聯盟密爾沃基勇士隊的球迷,稱為奶酪頭(cheeseheads)。但沒過多久,威斯康辛人就決定以一種活躍的方式,承受這外號。
據報道,這個綽號來自荷蘭語kaaskop,翻譯過來就是“奶酪頭”,但常被用于貶義。所以說某人是奶酪頭,就等于說他是白癡。據說,二戰期間的德國戰士就用這種外號貶損荷蘭人,由于荷蘭以其奶牛場而出名。
羅馬戰士每天的奶酪配給量,是1盎司(約28.3克)佩科里諾干酪
佩科里諾(pecorino)奶酪是用綿羊奶制成的,一般產自三個不同的區域:羅馬(pecorinoRomano)、撒丁島(pecorinoSardo)和托斯卡納南部(pecorinoToscano)。由于它開端是由牧羊人在尋覓優質草場的過程中,從一個區域到另一個區域的過程中,產生的牛奶制成的,所以奶酪到底是何時出現,至今無從考證。
但是,它肯定是在古羅馬時期就現已存在的。事實上,羅馬戰士每天都必須會得到28克(大約一盎司)的這種奶酪。其時科羅姆拉(公元前4年-公元前70年),一位出色的農業專家,具體記錄了出產這種羊乳干酪的每一個步驟。并在2000多年后,人們仍然使用著相同的步驟。
工業化產生了巴氏滅菌法,最終越來越少的婦女持續參加奶酪制造
1815年,瑞士建立了第一家奶酪工廠,所以奶酪開端得到大規模出產。隨著工業化的開展,科學家們創造了新的出產技術,如巴氏滅菌法。
該工藝以19世紀法國化學家和微生物學家路易斯·巴斯德(LouisPasteur)的姓名命名,用溫文的溫度(通常低于100攝氏度)處理牛奶(或某些其他產品),以消除致病病原體,并延長產品的保質期。
工業化還帶來了奶酪加工的新方式。盡管它的出產方式——將天然奶酪與牛奶、乳化劑、穩定劑、調味劑和染色劑結合起來,在二戰期間才真正開端開展,但仍是有一些類型的加工奶酪,早在那之前就現已存在了。例如,Velveeta就是1918年由瑞士奶酪制造商,埃米爾·弗雷(EmilFrey)創造的。
惋惜的是,隨著奶酪制造從首要在奶牛場和家庭中進行,到在工廠中的大規模出產,女人參加這一過程的程度越來越低,而這在很大程度上,是由于男性有了更好的時機獲得所需的教育和資金。
傳說,第一塊奶酪是創造始于一次偶爾,其時用獸皮運輸的牛奶在沙漠中構成了凝乳
奶酪的來源尚不清楚,但它與綿羊和奶牛等產奶動物的馴化密切相關。二這種馴化或許開端于大約8000到10000年前。
有一種理論以為,奶酪或許是由于中亞游牧部落,將牛奶貯存在用動物胃制成的袋中運輸而偶爾發現的。依據一種理論,動物胃制成的袋中含有足夠的消化酶、凝乳酶,可以將牛奶分離成凝乳和乳清。
不過關于奶酪到底是怎么構成的,還有很多其他理論。其間一種是偶爾用鹽腌制凝結的牛奶,想保存它時意外發現的。另一種理論以為,這與在牛奶中加入果汁的風俗有關,而這個過程會導致凝結的產生。
大約在公元前5500年,成年人開展出了“乳糖耐受才干”
乳糖酶可以讓人消化乳糖,而這是牛奶中發現的一種復雜的糖。如今,幾乎所有人類嬰兒的腸道,都會產生這種酶。當他們長大后,一些人保留了這種才干,而另一些人卻失去了它。歐洲血緣的人最或許有乳糖耐受性,而亞洲血緣的人最不或許有。
幾千年前,這種酶在大多數人成年后消失。其結果是幾乎全世界的人都會表現出乳糖不耐受,或“乳糖酶不耐受”。
那么,是什么導致了現代許多成年人,產生可以輕松消化牛奶的改變呢?沒有人知道確切的答案。但大約在8000年前,在日子在現在的土耳其區域的人們中,產生乳糖酶的基因鄰近的突變,開端更頻繁地產生。
進化遺傳學家馬克·托馬斯(MarkThomas)向美國國家公共電臺(NPR)提出了一種“適者生存”的假定:乳糖耐受才干在北歐經過饑饉和更冷的氣候開展起來,這意味著牛奶需要更長的時刻來加工。依據他的理論,沒有乳糖酶的人比那些有乳糖酶的人,更有或許死于養分不良——由于約束或中止飲用牛奶,人類會將這一性狀遺傳給后代,導致人群逐漸開展出乳糖耐受性或乳糖酶持久性。
希臘人消費的奶酪70%,是菲達奶酪
菲達奶酪現已有幾千年的前史,事實上,寫于公元前8或7世紀的荷馬的《奧德賽》,就描述了這種奶酪,是怎么用希臘山洞里的山羊奶制成的。
盡管它是一種聞名的希臘食物,但“菲達”這個姓名實際上源于意大利語“fetta”,意思是“切片”,望文生義就是指奶酪被切成片,然后用鹽水浸泡,有助于堅持奶酪的濕潤。
歐盟規定,只要馬其頓、色雷斯、色薩利、希臘大陸、伯羅奔尼撒半島、萊斯博斯島和凱法羅尼亞島出產的奶酪,才干被稱為菲達奶酪。這是由于這種奶酪獨特的氣味和味道,來自日子在這些區域的特定品種的山羊和綿羊的奶。
所以養分豐厚的菲達奶酪,在希臘十分受歡迎,占這個巴爾干國家奶酪總消費量的70%左右。